盐碱地出奇迹丨张凤宝:用好盐碱地 挖掘农业新质生产力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将其高效地利用起来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主委张凤宝。他长期关注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履职以来多次围绕如何用好我国的盐碱地资源,实现守存量、提质量、扩增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言献策。

张凤宝介绍,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均分布着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近期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资源。因此,他建议,应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对现有盐碱耕地的改造和提升,有效遏制耕地次生盐渍化的发生趋势,守住现有存量耕地;同时利用好多年积累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提高土地质量,提高盐碱地单位面积产量;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将中重度盐碱地逐步改良为农田,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增效。

具体说来,首先要摸清土地资源家底,掌握相关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盐碱地不管是面积还是盐渍化程度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应结合第三次土壤普查,对全国不同区域盐碱地的详细分布与质量以及生物资源、作物生产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系统研究,尽快构建起全国盐碱地大数据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对于现有盐碱地的开发,应遵循“生态优先,以水定产、因地制宜、系统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盐碱地面积和盐碱程度的不同情况,以及当地的配套水利设施、农业基础条件和农业发展的需求不同,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序开发利用,借助自然条件(降雨或盐生植物演替)降低改造成本。同时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耐盐碱植物或特色的盐生作物品种,开发成蔬菜、饲料、染料、药物、园林绿化造景等原料,发展农业、养殖业、水产渔业、加工业等,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比如天津的小站稻、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小麦、山东高青西红柿、宁夏枸杞等都产于盐碱地区,被认定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成为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的典型案例。

最后,盐碱地在治理技术上还需要持续地、科学地投入,他建议建立以自然适用为主,工程开发为辅的盐碱地农业科技利用模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确定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模式和布局,低成本攻克盐碱地生态环境复杂,土壤盐渍化易反复的难题,持续投入,做好维护。

张凤宝说:“盐碱地是我国一笔‘沉睡’的宝贵财富,作为我国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我们应该珍惜、规划和利用好这笔财富,逐渐探索‘以发展农业和改善生态为核心、打造产业链为抓手、共享共治运行机制为导向’的新时代发展之路,在农业大发展中不断挖掘新质生产力,不断开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创新模式,守住耕地红线,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津云新媒体记者 段玮 明朗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谢泽希 高航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