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一年丰收时,眼下,在大安市,金黄的稻田丰收在望。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一片白花花盐碱地,而现在经过土壤改良,不仅土壤肥力有所改观,产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大安市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过去,土地沙化、碱化、退化较为严重。从2015年开始,该市遵循“以水定地”原则,实施盐碱地改良,到2021年连续7年粮食稳产20亿斤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从“水瓶颈”变为“水支撑”,成为粮生产的重要增长极。
走进位于嫩江湾下游的大安市联合乡万福村,从空中俯瞰,嫩江碧波荡漾,两岸稻花飘香,良田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这几年,随着土地改良的成功,生态有机种植逐渐普及,在这片稻田里,稻田鸭、稻田蟹、稻田鱼,正在奏响一曲生态种植的协奏曲。
大安市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王千士介绍,今年他们投放的蟹苗大约是5万斤,投放鱼苗110万尾,投放鸭苗2万只。现在正是收蟹的季节,今年的蟹子收入能超100万。今年的有机水稻产量也在逐渐的增长,预计晌产量应该超过9000斤,又是个丰收年。
王千士告诉记者,这要在7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干的时候硬邦邦,下雨的时候烂泥汤”,是当地人对盐碱地痛苦的记忆。
转机发生在2015年,大安市加大了盐碱地治理,建设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发动社会力量推动全面种植,持续对土壤进行培肥和跟踪。就在这一年,联合乡要把整理出的盐碱地对外发包,这消息让56岁的王千士动了心,一出手就承包了500垧地,种植生态水稻。
大安市信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王千士表示,当初承包土地的时候,亲戚朋友都劝我不要弄了,但我是农村的孩子,就想在碱地上看到希望,让人们吃上放心的有机大米。
为了让盐碱地改良成功,大安市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推行工程、物理、农艺和生物等综合技术手段,降低盐碱含量,并以比武打擂的方式,引进11家国内一流科研团队,探索出技术过硬、效益更优,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改良技术。
大安市土地资源局副局长唐海峰说:“我们在海坨乡互助村建立一个生态修复治理的示范基地,这个项目主要是给科研团队搭建了一个打擂比武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总结盐碱地的改良技术并逐步推广,为大安今后的盐碱地开发整治提供技术支撑。”
六年间,大安市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撬动社会资本36亿元开展盐碱地治理,新增耕地12.73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55亿斤,逐步探索形成了“碱地为源、水网为要、技术为先、政策为基、资金为本”的盐碱地治理“大安模式”。实现了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效的“多赢”局面。并在2022年7月第二届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以视频连线的方式,成功推广盐碱地治理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