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社
梅雨时节是水稻移栽的关键时期。近日,江苏如东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三期项目地块里,两台插秧机来回作业,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苗盘上整齐有序地插入田间,原本空旷的水田逐渐洒满喜人的新绿。今夏,基地将种植5750亩水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如东作为沿海大县,域内拥有广阔的盐碱地。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盐碱地高质高效利用课题,探索“良法”促进盐碱地治理改良,引入“良种”拓展盐碱地利用空间,加速集成“技术”赋能盐碱地提质增效,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加速变身“新粮仓”。目前,栟茶方凌垦区与掘苴垦区深度改良地块基本达到“吨粮田”标准。
探索良法助力盐碱地脱“贫”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谚,道尽了盐碱地的荒芜与贫瘠。盐碱地要想成为优质的耕地,首要关键在于脱“贫”。
6月22日下午,方凌垦区内,移栽已有一周的沭优1号与沭优糯81号秧苗长势喜人,在连续7天的日灌夜排下,这批秧苗已全部活棵,即将进入分蘖期。
“这片垦区是由沿海滩涂匡围而成的,13年前刚承包时,土地土质情况概括起来就四个字:盐、板、沙、瘦。”如东裕隆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志荣回忆道。
面对布满盐渍的荒地,改良团队采用以水压盐法,通过大水漫灌,将土壤中的盐离子稀释并带到土壤耕作层以下,再种植“吃盐植物”——田菁来进一步降低耕层土壤盐分,并在其长到一定高度后,整株翻压作肥料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以田养田”、治理盐碱地的目的。
目前,方凌垦区约3000亩地块土壤平均盐度已由过去的20‰以上降至2‰至6‰,能够种植小麦、水稻等常规作物。去年小麦平均亩产超过428公斤,今年这一数据再度刷新,达到500公斤。
同样地,在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适配土地状况的“脱贫法”也已实施7年多。作为技术“承包方”的江苏省地质局海洋院入驻以来,先是在改良区构建淡水微循环系统,完成土地脱盐过程,接着施用自主研发的土壤改良剂和改良有机肥,进一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目前,一二期改良地块3100亩土地通过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土壤含盐量基本稳定在3‰以下,平均有机质也从近乎0上升到10‰。
“改良验收的田地,水稻亩产最高可达650公斤,小麦单产也有近550公斤,真正变成了‘吨粮田’。”江苏省地质局海洋院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工程师缪源卿介绍。
引入适地品种拓展利用空间
“目前三期改良地块土壤含盐量还相对较高,我们移栽的是耐盐性更强的海璞1号。”指着水田里刚刚移栽好的秧苗,缪源卿向记者介绍道。
海璞1号是基地优选的耐盐水稻品种,极限情况下,能够适应5‰左右的土壤盐分环境。该品种是利用耐盐性强的中熟晚粳品种作为选择群体,选择含盐量3‰—5‰的盐碱地块,开展品种系选改良工作,强化早熟性选择,育成的海璞1号熟期较其亲本早熟5—7天。
海璞1号适宜江苏省淮南地区尤其是沿海盐碱地种植利用,目前产量、耐盐性、抗倒伏等性状良好。今年,基地除了在三期新改良地块种植海璞1号外,还将在一二期地块种植南粳5055、盐稻18号、盐稻20号等高产稳产品种,全力推动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
以“种”适地,向盐碱地要效益,在洋口镇江苏洋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一处围垦地块,技术人员选择种草。“我们在高盐分地块种草,既能避免与粮争地,也能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草坪,同时,大穗结缕草洗盐效果好,还能帮土地排盐。”2008年,专门从事草坪生产技术研究与草坪草种选育的刘南清博士受邀来到如东,研究盐碱地种植耐盐坪牧两用草技术。
“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方式,多年来,方凌垦区先后种过耐盐油菜、耐盐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通过一步步选取适应土地状况的品种来种植,结果都还不错!”沈志荣说。盐碱地综合治理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着力改造提升现有的盐碱耕地,挖掘单产潜力,更要开发利用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土地,扩充农业耕地资源。因此,在盐碱地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同样重要。
集成高效技术赋能新粮仓
盐碱地上发展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持。无论是方凌垦区成功试种的14种耐盐水稻品种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还是掘苴垦区建成5000亩“吨粮田”,其背后,都与粮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密不可分。
“在耐盐水稻育秧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品种特性的不同,采取对应的育秧方法,像今年,我们采用的是暗化育秧方式,即育秧全过程‘不见光’,待齐苗后再运送到田间进入秧床正常培管。前两年,我们则采取微喷灌技术,在水泥场地上进行旱育旱管。”连续五年配合方凌垦区基地开展耐盐水稻试验示范、高产攻关的洋口镇洋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主邵爱徐表示,健壮的秧苗是水稻高产稳产的根基,为基地配好苗,就是在为如东新粮仓作贡献。
移栽时,统筹应用“水稻主产区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水稻机插侧深施肥一体化技术”;管理中,科学调整应用超高产肥水高效运筹技术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多年的试验示范实践,让方凌垦区耐盐水稻技术指导团队成功集成了一套成熟且适宜本地推广的盐碱地高产栽培技术。
“我们在通州湾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孵化,到如东掘苴垦区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大规模应用,现已形成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缪源卿介绍,目前,改良团队已集成包括微区域生态循环系统、土壤团粒结构快速组建、复合改良肥(剂)研发使用等在内的10多项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建立了一套耐盐水稻高产稳产技术体系。(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