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白茫茫,下雨水汪汪,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曾是潍坊滨海大家洼街道一带盐碱荒滩的真实写照。
大家洼街道双河村青年袁训杰,返乡创业,投身数字化智慧农业。这位潍坊滨海“80后”新农人,在盐碱地上种出了长势喜人的巨峰葡萄,在个人创业和带动群众致富的起跑线上,奏响了一曲富有特色的“农”字乐章。过去的盐碱滩涂,如今成了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后悔过吗”
“从盐碱荒滩变成良田,说起来也就是几句话的事儿。真要做起来却并不十分容易……”山东农韵盛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训杰欲言又止,眼中泪光闪烁。采访的记者不由得想起这感人名句:为什么他的眼中总是满含着泪水,因为他爱这片大地,爱得深沉。
“后悔过吗?”记者问。
袁训杰目光看向远方,伫立良久,一缕霞光映照在脸上,将他和善的脸庞映衬得更加温暖,忽听他道,“不后悔。”
“盐碱地最大的不足是农作物产量较低。”袁训杰告诉记者,“从2019年盐碱地治理至今已有7个年头,仍有少量土壤表层浇水之后还能返出白色的结晶、结块来。”
“我们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呢?”记者问。
“盐碱地改良,一是土壤的改良,二是水质的改良。”袁训杰真诚坦率,直击要害,“土壤改良方面,我们采用秸秆还田的办法,常年使用有机肥、有机物,对土壤进行改良。水质改良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收集天然雨水,对经济作物进行灌溉。我们发现潍坊滨海这一带的天然雨水呈偏酸性,可有效改良偏碱性的盐碱地,于是我们组织人工在园区挖了7000立方的储水坑,地面都做了防水,采用雨水灌溉的方式,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二是,引用弥河水进行灌溉。2022年,我们投资20多万,建设了引水管道,引弥河水入我们滨海园区。”
布局智慧农业
“我是2006年从青岛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2014年返乡创业……”袁训杰说,“2018年,我在家乡承包了100亩盐碱地。2019年,我抓住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契机,以自己的所学专业和一技之长,结合13年的计算机信息化工作经验,成立山东农韵盛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身智慧农业开发。”
“当时投资有多大?”记者问。
“我们以智慧农业为重点,在潍坊滨海区大家洼街道魏郝路南首规划建设智慧化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占地100亩,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温室示范大棚9座,一期投资600多万。”袁训杰语气中带着热情和友善。
“主要种植哪一类经济作物?”
“巨峰葡萄。”袁训杰语气中又添了几分自豪感,“我们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巨峰葡萄,品质高、口感好,含糖量高达26%,是出了名的好吃。往往葡萄还在休眠期,好多客户就早早打过电话来订货了……”
“智慧农业在现实应用中,具有哪些优势?”
袁训杰略作思忖继续道:“目前来看,我这边将计算机编程、工业自动化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农业领域中,实现农业自动化,至少有三大方面的优势。一是,节省了人工、人力。例如,过去大棚上面的‘棉被’需要一遍遍的人工拉起来,再人工降下去,现在有了‘棉被系统’,员工只需拿着手机或按动控制按键即可轻松操作。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点对点精准广告投放和产品营销,极大地提升了销售效率。三是,实现了食品安全溯源。目前,只需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清晰查看葡萄的生长周期以及何时施肥、何时使用抗菌药等具体情况。”
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同时也为“三农”发展带来了新质生产力。
在农韵盛景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园区高标准的智能化温室示范大棚采用全无线综合数据采集仪器实时采集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各项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关闭大棚内的指定设备运行,不仅能够节省40%的人力,还能提升15%的农产量。
增收的喜悦
盐碱地得到有效改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建设更美的大家洼园区。
“我家就是大家洼的,在这里上班近,也方便,家里的事儿,基本上不耽误。每年收入大约5万左右。”温室大棚里一位正在工作的老农告诉记者,脸上呈现的是满足,是喜悦。
目前,在袁训杰的带领下,山东农韵盛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造盐碱地特色葡萄品牌为目标,以智慧农业为重点,该示范园区在全方位建设提升。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扶持等途径,有效缓解了周围村庄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情况,充分发挥了致富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受当地政府和村民好评。
“截至目前,不仅是在潍坊园区,济南园区也带动200多人就业。”袁训杰信心满满。“如今,我们的智能化大棚建设正走在路上,下一步,我们将全方位带动和扩大当地的智能化大棚建设,规模化发展提速,充分发挥和依靠当地老百姓的力量,最终实现滨海区智能化大棚的产业化,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增收致富。”
来源|山东商报·速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