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近900万亩盐碱地,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视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遵循总书记指示精神,山东开展种质资源攻关,从由地适种到由种适地转变,昔日的盐碱地正逐步变为稳产增产的大粮仓。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万物葱茏。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所至,苜蓿花迎风开放,藜麦长势喜人,小麦也丰收在即。在上百种作物装点下,万亩盐碱地生机盎然,科研人员则穿梭其间,收集标本、测量长势,为下一轮育种积累数据。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二级巡视员罗守玉:“想起总书记来视察时的音容笑貌,那个情景,还是非常地激动。(总书记)到这里掐了几个豆粒以后,咬了咬,尝了尝它的干湿度,他说这个大豆还是不错的。育的什么品种,品种的性状怎么样,耐盐程度怎么样,它的产量,它的质量,总书记最关心的是种子问题。”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时,强调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在今年,东营的盐碱地上扩种了10万亩大豆,正是技术创新让盐碱地变身为“端牢中国饭碗”的增产田。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春儒:“我们这次播种,是采用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我们争取做到一个什么事呢,玉米不减产,大豆能是原先(每亩)产量的6成,也就是一亩地白收入300多斤大豆。”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加速攻关耐盐碱作物选育。王春儒播种的耐盐碱大豆就是本土研发的,亩产已突破600斤。农业部门还请来专家,给他们讲解宽幅精播技术,良种配良法,再加上政策鼓励,盐碱地上种粮,农民有了积极性。利津县陈庄镇人大副主任任方祥:“中央对大豆规模种植每亩有150块钱的补贴,然后咱地方也配套150块钱,也就是说这个复合种植一亩给农户的补贴就有300块钱。”
今年山东提出,加大黄河三角洲356万亩中轻度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其中,耐盐碱作物培育是关键。为加快育种,农高区面向全国招引育种人才,在中科院搭建的国内首个针对盐碱地育种的加速器里,通过光、温、水、气等多项指标的精细调节,模拟作物最佳生长环境,缩短育种周期。中科院植物所工程师林双:“海南那边育种,可能能达到(一年)两季,三季,在咱这里边可能就能达到五季六季,我们的预期是(一年)五到八代。”
如今,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0多家科研院所正在打响一场育种科技会战。他们不仅帮助农高区建立了从实验室分子设计到精准加速育种、再到田间不同梯度盐碱地测试的三级育种体系,还将作物选育种类从去年的127个扩大到现在的147个,品种增加200多个。两年内,农高区力争10个耐盐碱作物品种通过审定,“十四五”期间,推出50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二级巡视员罗守玉:“总书记给我们提的要求和期望,既感觉到光荣,又感觉到责任重大,+那么下一步,我们不仅是品种适应盐碱地,我们还要再上一个层次,在品种适应盐碱地的基础上,怎么用好的农业机械,来适应品种,同时还要适应土地。”
关键词:盐碱地 盐碱地改良 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种植 盐碱地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