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丰收歌 唱出山东乡村振兴新面貌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山东三农工作擘画鼓劲、把脉定向,特别是寄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殷切期望。

牢记嘱托,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断取得新成效。

闪电新闻策划推出“乡村振兴走在前”系列网评,从小村庄的大变迁看山东如何绘出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

乡村振兴走在前系列网评②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在乡村振兴系列工作开展过程中,这个生态环境天然劣势、曾被称为“绿色禁区”的城市,不仅为中国粮仓,中国饭碗贡献了自身的力量,更紧紧贴合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唱响了属于东营的乡村之歌。

“盐碱地里难长草,年年种树不见树”,向盐碱地要粮食,最难的就是破解土地的盐碱化。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势在必行。在黄三角农高区,当地创新使用了“管道节水降盐新模式”。采用这一新模式后,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土壤盐分从4‰-6‰稳定下降到3‰以下,由中度盐碱地降为轻度盐碱地,节约淡水38%以上。经过土地排碱、降盐培肥等一系列生态化改良举措,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展露新颜。

同时,聚焦种子这个农业“芯片”,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通过种业创新,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开展耐盐碱植物种源科技攻关,培育优质新品种。大豆、藜麦、苜蓿、燕麦等45个高产优质适生作物新品系,为我国同类盐碱地示范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在探索盐碱地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黄三角农高区还规划建设了黄河三角洲数字农业产业园。集科普、文旅、研学、直播为一体的数字农业产业园,让先进的科学思想、方法知识、技术技能以数字化农业的形式展现,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盐碱地综合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在东营设立分会场,国际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国家耐盐碱大豆品种实验技术培训班、全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示范推广现场会等一批国家、省级会议活动相继举办,过去一年,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为东营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山东的殷切期望。牢记嘱托,把乡村作为最迫切、最有效的突破口,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力推进“五个振兴”,山东持续在农业强省建设上蹚路子、作示范,努力让美丽乡村成色十足。(文/唐伟)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