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碱”重生提产量、壮产业 盐碱地治理助力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央视网消息: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当前全国麦收进度已近八成。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除了广袤的肥沃良田外,还有大量的盐碱地经过改良治理后,今年也迎来了丰收。接下来,我们先到河北沧州去看一看,那里的盐碱地由于土壤盐分高,种出来的麦田里会出现一块块的空白,农民把它们比喻为麦田里的“斑秃”。在沧州,有这样一群科研人员,他们专注于为麦田“祛斑”。一起来看记者的报道。

在沧州市赵毛陶镇的旱碱麦千亩示范片区,科研人员郭凯带着工具和同事们开始了他们的收获工作,在“盐斑”地块取土。

虽然经过多年治理,盐斑在逐年减少,但每片地里总会有那么几块顽疾。记者观察到,每一块盐斑的附近,小麦的个头都特别低矮,麦粒干瘪,而周边还会有盐碱地专门生长的青草。科研人员告诉记者,盐碱地播种时都是全部种上了种子的,之所以出现空白,就是因为局部土壤返盐。

针对一块块盐斑,郭凯他们通过这些年的研究,提出了专门的治理方案。

中国科学院海兴试验基地负责人郭凯介绍:“平整土地,另外,土层的结构相对来说还是有点问题,可能是土壤的疏松度不够,盐分就上来得多一些。所以,下一步还得把斑秃这一块集中进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让它结构改善一下,减少盐分往上运移。”

我国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面积约为2亿亩,用得好就能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改造这样的中低产田需要漫长的时间。2008年,郭凯来到河北沧州,主攻盐碱地改造利用课题。

郭凯说,扎根试验站16年间,他也见证了环渤海地区滨海盐碱区由白茫茫的荒地发展成生态良田的巨大变化。就拿海兴县赵毛陶镇旱碱麦千亩示范片区来说,这一片地实际面积是2800亩,十年前能种出1400亩,五年前能种出1800亩,现在能种出2300亩。

研发推广新耐盐碱品种 粮食亩产破千斤

从“改地适种”到“以种适地”,我国的盐碱地治理正因地制宜,多条腿走路。在山东,通过不断研发和推广新的耐盐碱品种,曾经的低产田里,粮食产量正在提升。

在山东东营垦利街道六村,5.7万亩的盐碱地小麦长势喜人,一辆辆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六村王强称:“咱这个地很碱,原来种麦子每亩只能收三四百斤,今年换上这个耐盐碱的新品种,每亩产量就过千了,今年是个丰收年。”

东营市垦利区地处黄河入海口,盐碱耕地面积60多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近80%,部分盐碱地含盐量超过10‰。当地大力发展耐盐碱种业,这两天收获的“济麦60”品种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已经推广了3万亩。

目前当地已规划建设了3000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土壤含盐量从1‰—20‰不等,形成了20多种作物、2000余份种质资源的选育规模,构建起盐碱地农业新品种试验展示和应用推广体系。

山东滨州无棣县毗邻渤海,盐碱度在1‰—3‰的盐碱耕地有70万亩。得益于盐碱地良种应用和全幅匀播技术的推广,今年当地小麦平均亩产突破1000斤,较去年增收20%以上。随着当地小麦收获结束,盐碱地的夏播正在陆续展开。无棣县供销社通过67个销售网点组成的县、镇、村三级销售服务网络将耐盐碱的玉米种子进行推广应用。

盐碱地里闯出的“美食IP”

如今的盐碱地里不仅能种粮食,而且种得产量高了,各地也在围绕盐碱地延伸加工链条,主打盐碱IP的美食产业正在不断壮大,带动了种植户的收入。

在河北沧州,当地对盐碱地里收获的旱碱麦进一步加工,做成印刻着寓意吉祥图案的“面花”,如今也成了深受欢迎的“香饽饽”。

记者在黄骅这家食品加工企业看到,20多名工人师傅正赶制样式不一的面花,这批产品是当地大型商超及电商的订单,而制作面花的原材料全都是当地的旱碱麦。

这位销售主管告诉记者,像这样一个25克重的果蔬面花能卖到3元钱,一天能卖出一万多个。销售火爆的同时,旱碱麦面粉、面条也走俏市场。

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孙长艳称:“为了保证企业产品的品质,除了我们基地自己种植的1100亩旱碱麦之外,我们计划再增加5000亩的流转地,以保证原材料的充足供应。”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企业在不断扩种旱碱麦,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很高,因为他们的旱碱麦不愁销。黄骅常郭镇李子札村种粮大户张志清家4000多亩旱碱麦,刚开始收割就已经全部被预定了。

河北省黄骅市常郭镇李子札村种粮大户张志清称:“我们4000多亩地,原来那个时候一亩地的产量也就100公斤左右,一直到现在,我们已经连续3到4年都在300多公斤。我们现在更有信心了。”

截至目前,黄骅市已建成旱碱麦面粉、面条、面花等加工企业30多家,形成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全产业链,年产值达7亿元。

来源:央视网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