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有“钱”景

盐碱地里有“钱”景

2024-02-08 13:41:00来源:今日中国 

      “这里原先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大概有1000多亩,后来经我们改造,不仅种稻子,还养鱼养蟹。你要是夏天来,那才叫好看咧。”2024年1月29日,记者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采访时,该村党支部副书记乔旭表示。 

    

冬日雪后的稻田,只剩下一畦一畦的稻茬 摄影/虞向军
      取适合发展的“经”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因土地含盐量高,不仅庄稼难种,甚至连草都不长。紧邻黄河的小滩子村,因过去黄河水位上涨,土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庄稼收成寥寥无几,村民们只能弃耕撂荒。
      在距离小滩子村600公里外的宁夏贺兰县常信乡的四十里店村,村民同样是在黄河岸边的盐碱地上种上了水稻,还建起了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双赢。带着“不能让大家守着黄河受穷”的想法,小滩子村村两委奔赴四十里店村“取经”。
      “很震撼,原来农业还可以这么发展。”乔旭至今还记得当时到四十里店村“取经”的场景。随后他们把那里的技术人员请到了村子,进行水稻种植可行性评估。经检测发现,小滩子村盐碱地重金属含量低、无农药残留,土地指标较好。此外,黄河水穿村而过,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光照充足,空气质量好,适宜水稻生长。小滩子村决定引进四十里店村模式,发展稻渔立体种养项目,打造自己的稻渔空间。

   

远眺稻田 摄影/虞向军
      “盐碱地里怎么能长出稻子呢?”祖祖辈辈种惯玉米的村民疑虑重重,流转土地受阻。无奈之下,村两委班子只得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最终说服部分村民拿出撂荒盐碱地及荒废鱼塘1140亩。
      很快,在大路镇政府和内蒙古承泽稻渔生态农业观光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集种植、养殖、观光为一体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
      据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副总经理乔生介绍,经过几年的运作,水稻鱼蟹立体种养已经发展到1300亩,其他区域发展了250亩。随着黄河水流入稻田周围的沟渠,盐分也会随着水排走,从而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度,最终达到排碱洗盐的作用。

   

稻田蟹喜获丰收 (资料图)
      赚生态经济的“钱”
      “除了水稻外,稻田里还养鱼蟹,另外稻田还连着鱼塘,因而实现了水稻种植和鱼、蟹养殖的立体模式。” 乔生告诉记者,种植养殖全程仅使用有机肥,河蟹和鱼摄食杂草和害虫,并为水稻松土,其排泄物作为水稻肥料。
      “我们主打绿色有机水稻,种出来的稻米颗粒饱满、色泽清白,口感绵软。虽然售价比普通大米要高一些,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乔生说,目前小滩子村的大米已经供不应求。
      盐碱地成了良田,还飘出了稻香,之前反对的村民主动找上前来。2022年,小滩子村又流转土地160亩,两年间共惠及全村258户774人。乔旭介绍,小滩子村一共有2500亩盐碱地,目前已流转并改造1500亩,下一步准备再流转改造400亩。“让全村人都受益。”
      65岁的张召召是小滩子村的种地“老把式”,除了将自己的七八亩盐碱地流转外,他还成为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的一名正式员工,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张召召说,过去种玉米、土豆,一年辛苦下来到手也就两万元左右,现在一年的收入加起来能有六万块了。

   

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里,曾经的盐碱地稻谷飘香 (资料图)
      “种”出来的好光景
      稻田里不仅生产稻米,还生产文化和艺术。
      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副总经理刘慧介绍说,除普通水稻外,这里还种有100余亩的彩色稻,有绿、红、黄、紫、黑、白6种颜色。他们以大地为画布,稻禾为颜料,利用电脑设计,卫星定位,人工插秧相结合的方式将彩稻绘制成各种稻田画。每年7、8月份水稻呈深绿色,是稻田画最佳观赏时期。为方便观看,园区内还建了观光塔以及玻璃栈道。
      巨型稻田画构成一幅幅田园美景画,很快吸引了众多周边游客前来“打卡”。“2023年7月到10月,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刘慧介绍,观光园的火热,也让当地70多家农家乐、渔家乐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小滩子村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里的稻田画(资料图)
      村民们依托黄河稻渔景区吃上了“旅游饭”。景区每年还给村集体分红,田舍变农家乐,乡村变景区,盐碱地变成了“金田”。换新颜的小滩子村,更是吸引着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
      2023年3月,27岁的乔佳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辞掉在国企的稳定工作回到小滩子村开办农家乐。凭借着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和市场化眼光,她就地取材,推出富有当地特色的农家饭菜,一开张便迎来各地顾客。去年营业额超过40万元。春节临近,每天十几桌的预订从大年初一排到了初四。虽然创业刚刚开始,乔佳对小滩子村的发展模式充满信心。
图片编辑:虞向军
(欧非中心“新春走基层”团队供稿)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