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朱晓娟 见习记者 管益珺 青岛报道
提起“海水稻”,想必很多人认为是生长在海水里的水稻,但其实,它指的是耐盐碱性水稻的一个品种的俗称,具有耐盐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点。眼下,即墨区金口镇金口村侯家滩网格(以下简称“侯家滩”)“海水稻”插秧陆续展开,今年预计种植面积可达近百亩,产量可达1300斤,产值可达上百万。
从2014年到2022年,金口镇耐盐碱的“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地处黄海之滨的侯家滩有不少盐碱沿海滩涂地,从2018年开始试种以来,选育了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最终在江苏化验土壤后发现粳米这一品种在产量和口感上都略胜一筹,便在沿海滩涂上进行推广种植。
6月24日上午,在炎炎烈日下,稻田育苗地块内,工人们从簇拥着的秧苗中将秧苗拔出、扎捆,运送给稻田内的插秧工人。插秧工人弯腰将一棵棵秧苗插入泥土中,全部插好后再检查一下有无漂浮的秧苗,稻田里呈现出一番辛勤劳作的景象。在成片的稻田中,不时有白鹭飞过,景色煞是好看……
“插秧除了手部的技巧之外,间距也很重要,能够有效利用光能,扩大光合积累,也能保证基本苗数。”插秧工人侯永田有丰富的插秧经验,他提到从最初的耙田、撒种、育苗、拔秧、插秧等措施到最终霜降节气收获,侯家滩“海水稻”的平均成长期约有200天的时间,才造就出口感稠厚、回味甘甜的特点。
在侯家滩“海水稻”田里,像侯永田这样有经验的工人有四五个,由本村或邻村的村民组成,每人每天需要完成一亩地的插秧工作。“根据种植面积和位置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人工的方式进行插秧,一方面能保证水稻的产量,另一方面可带动周边村庄劳动力实现再就业,虽然比较辛苦,但每人每天可有300余元的收入,实现了村民增收。”即墨区金口镇金口村党委书记兼侯家滩网格支部书记侯宝车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20世纪80年代,侯家滩就种植水稻,但由于水源、土壤等综合原因,导致稻田没有利用好。一直到“海水稻”试验成功后,侯家滩借助科研成果和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才开始种植“海水稻”,经过4年的发展,侯家滩“海水稻”已发展到近百亩,一亩地产量可达1300斤,产值可达上百万。乘着这个东风,侯家滩网格于2019年成立了青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金滩海稻”品牌,提升了侯家滩“海水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由于天气干旱原因,靠近稻田的水库水源不充足,所以我们向金口镇政府申请了资金,准备在稻田边打两口机井用于浇灌‘海水稻’。”侯宝车说,下一步,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侯家滩“海水稻”将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在稻田里养殖螃蟹,做到一亩地双增收,为村民争取更多的致富机会。
关键词:盐碱地 盐碱地改良 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种植 盐碱地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