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黄锁沙展新颜 ——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治理有序推进

缚黄锁沙展新颜

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治理有序推进

仲夏时节,科右中旗处处可见锁黄沙、植新绿的繁忙景象。广大干部群众向沙地挺进,掀起造林治沙热潮;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铺开、渐入佳境。科右中旗地处科尔沁沙地锁边带,肩负着阻击科尔沁沙地治理边缘区域向外蔓延的重要使命。去年6月,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在内蒙古召开,会上发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号召,提出要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牢记“国之大者”。在兴安盟委、行署的决策部署下,科右中旗闻令而动,拿出大会战的气魄和超常规的力度,围绕新能源治沙、科学治沙、群众治沙、社会治沙和效益治沙“五种治沙模式”,统筹推进科尔沁沙地“灭黄、增绿、治白”三大行动,立誓要在年内实现“全域灭黄”的目标。这几天,赶在雨季到来前,科右中旗各治理区因地制宜,植树种草,防沙治沙,治沙一线奋战正酣。走进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吉力化嘎查沙地治理项目现场,放眼望去,漫漫黄沙被分割锁定在了数以万计的沙障中。另一边,免耕补播机在沙地上来回穿梭、播种撒籽,帮助草籽顺利“安家落户”。

插秧机在稻田插秧。摄影:张敏杰

“代钦塔拉这里地表植被稀疏、土壤风蚀严重,免耕补播不仅破解了人工治沙难的问题,还能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侯跃告诉记者。地段整理、打点挖穴、苗木运输、沙障设置,在科右中旗“南三苏木”好腰苏木镇花灯嘎查“半流动”沙丘地带,1200余名干部群众在千余亩裸露沙地上整理地段、打点挖穴、运输苗木、设置沙障。今年科右中旗以科尔沁沙地治理实施片区为重点,鼓励引导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嘎查集体治沙、联合体治沙等有偿劳动的方式承担防沙治沙任务,调动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防沙治沙。截至目前,共有15251名农牧民参与。位于科右中旗中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的杜尔基镇亚门毛都嘎查沙地治理区目前进入了攻坚阶段。不少植树条件差的地块,树苗需要人背肩挑运到半山崖,一些陡峭的沙坡甚至要用无人机吊运。春播刚过,科右中旗新佳木苏木界仁达坝嘎查、巴彦套海嘎查治理区2.52万株新栽植的柠条在沙地上涌动着绿意。与此同时,沙障铺设工作也已进入收尾阶段。“截至目前,科右中旗12个苏木镇、440余个作业区已全面开工,今年上半年共完成治沙造林面积8.6万亩。”科右中旗林草局副局长赵伍山表示,“科右中旗今年要完成5.9万亩黄沙裸露地块歼灭任务,预计到9月将实现‘全域灭黄’。”

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全面开工。摄影:赵斌

“说科右中旗是科尔沁沙地治理的缓冲之地、敏感之地、攻坚之地一点儿也不为过。”科右中旗委副书记、旗长王海英告诉记者,科右中旗是沙地和盐碱地相伴而生,治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反复性强、没有可借鉴的先行案例,承担着科尔沁沙地治理技术突围、形成沙地、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的重要任务。科右中旗该如何治理好8200亩的草原“牛皮癣”,让盐碱地变成“聚宝盆”?“以稻治碱”。科右中旗与兴安盟农业科学院深度融合,以科技人才推动农业产业兴旺,探索建立“院地携手”合作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育秧及准备工作,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的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兴安盟综合试验站、科右中旗耐盐碱水稻科研基地迎来了插秧季。科右中旗耐盐碱水稻科研基地的负责人杨忠从事盐碱地综合利用和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工作已有6年,他每天都会在育苗棚内查看稻苗长势,还会到稻田对种植的村民进行技术指导。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团队不断在培育稻苗、选育品种上下功夫,盐碱地改良面积已达到1843亩,2023年耐盐碱水稻的总产量每亩达到540公斤,测产值再创新高。借“光”发力解难题。在巴彦淖尔苏木贵力斯台嘎查光伏治沙项目区,人工抛肥区、机器旋耕区等6个区域基柱林立,工人们正在忙着种植羊草。“通过应用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技术,光伏治沙能有效增加盐碱地附加值,还能拓宽百姓增收渠道。”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介绍道。

华能高力板“风光储”一体化治沙100MW光伏发电项目。摄影:白俊华

据悉,2024年科右中旗计划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50万千瓦,完成治沙12.5万亩,力争年内实现并网发电。

原标题:《缚黄锁沙展新颜 ——科右中旗科尔沁沙地治理有序推进》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