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实处 满怀信心|钟小仙委员:破“碱”重生,让盐碱地变饲草“绿洲”

盐碱地,称为土地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破“碱”重生?作为一名盐碱地“战斗”的科技工作者,省政协委员钟小仙、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研究所团队首席专家钟小仙认为,得在盐碱地改良技术上做文章,在耐盐饲草种质创新和种养结合上下功夫,在盐碱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

去年两会期间,钟小仙提交了“整合研发和实践资源 把盐碱地分类改造为高产良田”的提案。让钟小仙倍感振奋的是,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办理回复。其中“把淡水资源纳入河网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议得到落地。“很多盐碱地在海边滩涂,远离淡水河湖。如果将它整体地纳入水网系统,就可以把淡水直接引过来利用。当我看到我们政协委员的提案,得到了真正地落地实施,内心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这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发展做了贡献。”钟小仙告诉记者。

让盐碱地破“碱”重生,并非易事。这一年间,她的足迹遍布了江苏多地沿海滩涂,走访了江苏多地的盐碱地改良相关企业,饲草料种植、草产品经营企业,草食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盐碱耕地返盐严重的地方,有些就是低产田,稻麦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也不高,我们就建议进行综合利用。针对这些低产田盐碱未利用地和不适合主粮种植的中重度盐碱地,我们培育了优质的耐盐饲草品种来进行盐碱地改良利用,并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提高改良的效果,另一方面降低种植的成本节本增效。”钟小仙介绍,基于过去一年的调研,她带来了“践行大食物观,打造‘盐碱地饲草产业和种养结合’江苏示范”的提案。

从“白茫茫”到“绿油油”,江苏盐碱地改造潜力巨大。 江苏省盐碱地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且温、光、水、热配置及其与饲草生长耦合程度高。钟小仙认为,江苏耐盐饲草提升盐碱地质量和饲草产量潜力比山东、河北等优势明显。“盐含量10~13‰的盐碱未利用地人工草地亩建植成本8000~10000元,每年维护费用约1000元,第2年开始坪饲兼用亩收益7000元以上。”钟小仙对未来充满信心,“通过筛选耐盐优质高产多年生狼尾草属和高粱属饲草品种,形成的菌草联合改良盐碱地和种养结合模式,可实现盐含量4~6‰中重度盐碱地边改良边利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亦丹/文 滕升智/摄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