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重现“插秧忙”

初夏时节的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依然回荡着播种的旋律。这几天,与种玉米、小米等相比,种水稻的画面让寇家坞三村79岁的王全生老人感到格外亲切。“咱们这里是盐碱地,上世纪70年代许多村庄就种水稻,纯人工干,可惜缺少淡水,种两年就熄火了,从前年开始重新种水稻,收成不错,看样子能长久种下去了!”5月23日上午,站在水汪汪、绿油油的稻田前,王全生感慨地对记者说。

水稻插秧。

时隔50年,稻花飘香、稻米归仓的美景重现双王城,是有多种原因的。据寇家坞四村党支部书记王爱果介绍,一是经过多年耕种和地下卤水水位下降,盐碱地中的盐碱成份大幅下降;二是作为南水北调蓄水枢纽工程的双王城水库建成投用,缓解了淡水短缺,为发展水稻、小米等高效农作物创造了条件。

从传统农作物到高效作物,变化的不仅是种类,还有土地的碎片化利用到规模化种植的变化,作为关键环节的土地流转,彰显着基层党组织的担当作为。在外创业的寇家坞四村村民王团委,给村党支部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有地顾不上种、也种不好,想流转出去的,但没合适渠道。是党支部开了好头,他们多次开会征求意见,入户调查,最后把大伙的土地统一流转出去,搞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各方皆大欢喜。”

王爱果对水稻种植充满信心:“流转出来的一部分地土地,种上了水稻,从前期来看,亩产1000斤左右,每斤大米7元,去了成本一亩地能剩下2000多元,比种植其它作物效益好得多。”

今年以来,在党委政府支持下,寇家坞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又流转土地数百亩,分别种植水稻、莲藕、小米等,水稻种植200亩左右,村党支部从江苏引进插秧机,机械化作业,几天时间就能完成插秧。

作为“老稻区”的寇家坞六村也种起了水稻,村党支部书记于建中说:“附近的清水泊农场几年前也种水稻了,能提供技术指导,效益也不错,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记者了解到,今年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继续出台土地流转方面的支持政策,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对新创建的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文图 通讯员:王珍 范华荣 编辑:毓子



关键词:盐碱地 盐碱地改良 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种植 盐碱地修复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