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的华丽“变身”为产业强区“添翼”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赵菲菲 东营报道

近日,垦利区“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示范项目全面承接了黄三角农高区科技创新中心耐盐碱作物实验室选育后的试验测试推广任务,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科院植物所的技术团队正在高标准农田里种植着新培育的大豆、牧草,探索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子,建立盐碱地综合利用“东营模式”。

这一刻,改变已经悄悄发生了。

智慧农业破困局 盐碱地不再是“不毛之地”

垦利区“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区,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经受光热洗礼的盐碱地西红柿逐渐转色,饱满紧实。走进大棚,轻轻拧开阀门,藏在地垄间的滴灌细管喷射出雾状的水花。

回想起几年前,这里还是撂荒地,土壤盐碱化程度严重,开发利用难度大。为了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2021年5月,垦利区城投集团与山东田立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成立了东营田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示范项目,通过水汽循环沙培种植系统、有机肥改良、基质栽培等多种方式改良土壤,破解了盐碱地上的种植难的问题。

2021年8月,垦利区“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示范项目动工,不到一年,占地1000亩,建设总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的95个现代化大棚平地而起,一座智慧农业园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大棚里,水肥一体机,气象监测、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太阳能杀虫灯等一应俱全,这些物联网设备颠覆了凭经验种植的传统,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在被无线采集终端收集后可通过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只要掏出手机通过APP连接物联网中心,即可实时掌握温湿度、光照等农情信息,全部通过科技和数据来做决策。

“这里显示的是空气的温度、湿度等,不用去现场,我在屋里就能实时监控大棚的情况,客户端远程监控操作也很方便。”每天王景周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自己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通过视频监控查看自己的大棚情况,“通过高清视频监控,远程操作控制,全过程智慧化运行,自动打药、自动降温、自动放风等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东营田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景周说道。

水是作物丰产丰收的重要因素,如何确保供水、采用何种方式能让水资源充分利用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为找到既节水又高效的灌溉方法,经过全面分析论证,垦利区“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示范项目构建了“管道送水、滴灌浇水、沙培回水”三位一体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王景周介绍,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备灌溉均匀,肥料能精准地滴在果蔬秧根部,给予庄稼更有效吸收养分,节省水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工成本。3000亩的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投资42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沟渠路闸等水利设施进行节水,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王景周算了一笔账,大棚全年用水量不超过8万方,每天用水约220方。

高效产业显实力 农旅融合走上“致富路”

8号大棚里,绿油油的西瓜挂满藤蔓,惹人喜爱,呈现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王景周高兴地说:“咱园区自打清明假期开放以来,游客总是接连不断,现在正是西红柿、西瓜、甜瓜成熟的季节,主要是通过游客采摘和订单式销售。”游客纷至沓来,或为美食,或为采摘体验。工作人员忙着将游客采摘的瓜果进行过秤打包,这是垦利区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

高效、生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智慧化、绿色化、优质化是必走之路。垦利区“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示范项目建立连栋温室、单体拱棚、砖混温室95个,主要种植葡萄(阳光玫瑰)、大樱桃、蓝莓等精品果蔬,目前,已完成94个棚的种植,2022年4月,13个棚正式投产。

产业兴旺是振兴经济的突破点,其中农旅融合对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田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1核1环1廊3区”的思路进行建设,重点实施群葡荟萃、魅力盆栽、研学课堂等项目。今年,计划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立“土地流转+产业工人+产业联合体”的与村民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周边东安社区、东麻王等9个村(社区)100余名劳动力就业,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20余万元。同时,依托高端果蔬种植基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3期150余人次,为垦利区设施农业发展储备了人才。据了解,五一期间,园区5天接待游客67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万余元。

昔日的盐碱地如今一步步嬗变为人气旺盛的美丽家园,一股蓬勃奋发的生机和活力,正在这片黄河三角洲大地上蓄势待发。



关键词:盐碱地 盐碱地改良 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种植 盐碱地修复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