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唤醒”盐碱地 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

去年,河北省通过高清卫片解译筛查、田间调查核验,确定了省域内有570.25万亩盐碱耕地,并建设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18万亩。为构建盐碱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扎实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去年以来,河北省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聚焦品种改良、改造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利用、产业加工等重点方向,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产出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农户在曹妃甸区第四农场开展稻蟹立体种养

强化种业创新与示范

河北省在加快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建设作物耐盐碱鉴定平台,建立旱碱麦、耐盐水稻等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沧州市以旱碱麦育种体系为重点,调查种质资源204份,引进品种资源125份,新审定“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3个旱碱麦品种。

为了强化适生品种中试示范,河北省在黄骅市、海兴县、乐亭县、沽源县等地各建立2000亩中试示范基地,开展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等适生新品种中试示范,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此外,河北省还加速成熟品种规模化推广,筛选出25个耐盐碱作物成熟品种进行重点推广。沧州市主要推广“捷麦19”“捷麦20”等旱碱麦品种,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唐山市主要推广“盐丰47”“津育粳22”等耐盐水稻品种;张家口市主要推广“冀藜3号”“坝莜1号”等杂粮品种。

加强盐碱地改造提升

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河北省初步完成了盐碱地土壤专项资源普查,2023年全省共有盐碱耕地570.25万亩,涉及9个市、35个县(市、区),其中沧州、唐山、张家口为主要区域,分别为408.58万亩、76.03万亩和53.18万亩。

依据全省盐碱地分布状况,河北省进一步细化盐碱化程度、土壤性状、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构建起盐碱地土壤资源数据库,科学评价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潜力。

在此基础上,河北省开始分区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滨海地区重点围绕控盐、培肥措施,推广暗管排盐、条台田改良、水肥盐优化调控、渔粮饲轮作、粮草轮作等技术模式;坝上内陆盐碱区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滴灌控盐、化学治碱淋盐、饲草种植等技术模式;黑龙港区域重点围绕防止次生盐渍化,推广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施用土壤调理剂、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模式。同时,河北省统筹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网格体系,今年将完成建设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20万亩。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河北省通过建设科研平台和整合科研力量,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新动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以及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等4个“国字号”平台已搭建完成,并开始运行。同时,河北省成立盐碱地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和科技支撑组,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旱碱麦创新团队和耐盐碱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团队,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方式,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推进集成创新方面,河北省启动实施“华北平原轻盐碱瘠薄耕地产能提升与第二粮仓建设”部省联动项目。针对淡水资源匮乏制约改良利用及产能提升等关键问题,研究构建轻度盐碱区耐盐经济作物适应性种植改土、耕层增碳培肥降盐等综合技术模式。此外,唐山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为核心的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

分区分类综合利用

河北省通过粮经饲统筹发展策略,有效提升了盐碱地的利用效率。对轻度盐碱地,以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目标,重点推广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等耐盐粮食作物种植;对中度盐碱地,重点通过种植耐盐碱饲草、小麦—苜蓿粮饲轮作等方式降低耕层含盐量;对重度盐碱地,通过耐盐碱植物种植等促进植被修复,提升盐碱地生态功能。

同时,强化试点示范工作,去年以来,在沧州、唐山、张家口3市开展旱碱麦繁育、牧草果蔬种植、耐盐水稻种植、稻渔综合种养、耐盐碱杂粮油料作物种植等13项试点任务,规模8万亩,集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黄骅市、唐山市曹妃甸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建设。

在推进规模化生产方面,沧州市建立旱碱麦种植推广体系,推进规模化生产,确定35项主推技术,并将主推技术落实到20个百亩攻关田、9个千亩方、9个万亩高产片。唐山市推广耐盐水稻种植50.1万亩,构建“稻田+池塘”综合种养体系,在曹妃甸区、丰南区等地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新模式,走出“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张家口市打造藜麦、莜麦规模种植基地,并打造盐渍化草原治理修复示范试点,建设经济林和林下种植基地,探索林地草地盐碱地治理修复技术模式。

壮大特色加工产业

河北省通过精准培育和支持,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沧州、唐山、张家口等市遴选10家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省级或市级龙头企业培育对象,支持企业提档升级、增容扩能,鼓励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引导企业进驻当地加工园区。沧州市2家旱碱麦加工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3家,年加工能力达9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12.8亿元,同比增长25%。“黄骅旱碱麦”等盐碱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已获批,沧州市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5亿元。唐山市充分挖掘“稻+渔”产业功能,加快产地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布局,“滦南大米”“柏各庄大米”“曹妃甸胭脂稻”等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曹妃甸区第四农场打造集水稻种植、稻蟹稻鳅稻虾立体种养、大米精深加工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化强镇,年总产值达12.1亿元。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孙晨光表示,下一步,将围绕“良种育推、提升地力、综合种养、精深加工、产业融合”五方面持续发力。加快育推“良种”,完善耐盐碱作物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示范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全面优化盐碱种业发展;加快打造“良田”,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盐碱耕地灌排网格体系,改良土质,提升土地生产能力;加快实施“良技”,分区分类实施综合利用模式,全面提高特色农业生产力;加快研产“良品”,提高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加工能力,壮大精深加工产业;加快谋划“良方”,以拓展盐碱地农业功能价值为目标,推进盐碱地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农耕文化等深度融合,全面拓展产业融合渠道。

(王鹏 李振云)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4年8月5日2版)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