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利津县明集乡东堤二村农田里,嫩绿的玉米苗随风摇曳,田野间升腾起淡淡的泥土芬芳,大地一派生机勃勃。令人意外的是,眼前曾是一片连野草都不长的盐碱地。
“明集片区已完成盐碱地改造400多亩,过去这些地块盐碱化程度很高,达到了10‰以上,个别地块甚至达到了17‰。我们综合利用多种措施,慢慢地把盐分降到了3‰左右,才有了今天这个效果。”利津县津瑞土地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着该县盐碱地改良重任,公司副总经理刘鸿昌一边查看玉米长势,一边介绍道。
通过盐碱地综合改良耕地,玉米长势良好。
地下水含盐量大、pH值高是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为了使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津瑞公司遵循“盐随水升,盐随水降”的水盐运动规律,把带有小孔的排碱暗管埋于地表以下0.8至1.5米的深度,结合灌溉淋洗将盐分排走,逐步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深挖截渗沟,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的二次盐碱化。
2023年以来,津瑞公司计划投资5.2亿元,实施盐碱地治理项目22个,预计新增耕地1.5万亩,其中1088亩新增耕地已通过市级验收阶段。再过一段时间,东堤二村这片盐碱地玉米就将迎来收获期,刘鸿昌预测平均亩产可达800多斤。
排碱沟。
“利津县盐碱地面积达4.35万亩,按照全县现阶段可改良面积1.45万亩计算,可增加粮食产能650余万公斤。”利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任方辉表示,近年来,利津县积极推动盐碱地治理实践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探索总结,逐步开辟出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之路。
在利津县汀罗镇的盐碱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只见马铃薯收获机在地里来回穿梭,色泽鲜亮的马铃薯争先恐后地“跳”出地面,村民紧随其后分类、捡拾、入袋、装车,一番丰收美景。
但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斌知道,今日丰收成绩来之不易。
马铃薯喜获丰收。
“我们把秸秆粉碎到地里再深翻,增加土壤有机质,随后通过暗管排碱方式才让原来10‰—13‰的盐分,慢慢地降到了3‰。”张华斌说,围绕增产增效,公司开展耐盐促生微生物菌剂研发,采用免耕秸秆覆盖等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盐碱地改良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但要久久为功,还要看地块合适什么就发展什么。作为菜粮兼用的马铃薯,产量高,耐盐碱,适应性强。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土地整理后,结合水肥一体化项目,种植马铃薯亩效益提升明显。
“公司结合马铃薯种植技术、水肥管理、产品流通等方面,打通马铃薯产业链,能有效改善盐碱地低产低效的情况,显著提升周边农户收益,带动区域马铃薯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张华斌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拉长产业链条,打造盐碱地上的“黄河口·马铃薯粮仓”,使马铃薯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安装了滴灌设备的玉米地。
近年来,利津县不断壮大盐碱地上的特色产业,重点开发设施农业,发展适应盐碱地条件的林果、花卉、苗木等产品。在此基础上,还积极探索盐碱地种植羊肚菌、赤松茸等特色产业,打造出具有盐碱地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让昔日光秃秃的盐碱地,蝶变成增产增收的“致富田”。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王静 刘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