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是典型的农业县,有盐碱耕地面积 84.92 万亩,盐碱荒地面积 83.36 万亩。近年来,突泉县加大盐碱地改良力度,通过土壤改良、新品种选育等方式让一万亩荒地变良田,实现了盐碱地增产增效。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野里到处散发着玉米的清香。在突泉县太平乡白庙子村金柱家庭农场,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助理工程师李红芳正在田间查看玉米长势。
李红芳介绍,从目前取得的实验数据来看,仅三月份到七月份pH值就降了0.4,效果显著。
突泉县太平乡白庙子村是典型盐碱地,这里大部分的耕地因盐碱度高而长期撂荒,从2015年开始,金柱家庭农场就对盐碱地进行平整和改良。
突泉县金柱家庭农场总经理高金柱说:“我们采取最好的办法是改成水田,用水去洗,把土壤浸泡了以后,用打浆机搅拌,搅拌完以后停2小时到3小时,上面漂的都是碱,放出去然后再放水再搅,每年洗2次。如今产量能达到1600斤以上,局部能达到吨粮田。”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了8年的时间,金柱家庭农场改良水田1000亩,亩产量逐年增加,现在能达到480公斤左右。2023年,金柱家庭农场迎来新的机遇,突泉县实施1万亩轻中度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确定白庙子村为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之一,由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作为本项目的技术支撑团队,他们用掌握的多种科学技术成果,“唤醒”盐碱地这类宝贵资源。
突泉县主要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碱性改良剂、脱硫石膏、有机肥、深耕深松、糠醛渣、耐盐碱品种筛选、追施土壤调理剂等8种改良技术模式。白庙子村建设碱性剂钙镁肥改良示范区1800亩,通过这种改良措施,土壤 pH 值平均降低0.4,全盐含量减少10%以上,有机质提升0.2个百分点以上,盐碱化耕地地力显著提升。
“咱得相信科学,以前的笨办法,跟捂着眼睛干是一样的。现在通过专家团队的指导,有些不长草的地方,今年已经长玉米棒了,虽然它不大,但是我相信,这个技术通过三年的改良,达到吨粮肯定是没问题的。”高金柱说。
科技赋能,盐碱地变身“米粮仓”。突泉县突泉镇平原村通过脱硫石膏改良法、追施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成分,增强土壤肥力,收到了不错成效。农民赵德今年将自家土地托管给当地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发现昔日的土地变了样。
土壤改良靠科技,农作物品种选育更离不开科技支撑。面对盐碱土质,突泉县太平乡兴隆山村选取玉米、高粱、燕麦 3 种耐盐碱作物各 5 个品种选育,筛选培育出适合低度或中度盐碱地生长的农作物品种。
盐碱地治理大有可为。曾经的不毛之地,绿油油的作物正在蓬勃生长。截至目前,突泉县1万亩轻中度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已完成各项改良措施,后续将持续推进改良剂污染物指标监测,土壤、作物取样及测试分析等工作,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陈丽红 张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