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在汕头市濠江区河浦街道的河玉围农田里,水稻秧苗青翠欲滴、长势喜人,一望无垠的青绿惹人驻足。沿着绵延数公里的农田径道悠然漫步,不时可见二三雀鸟飞过,秧苗的清香在空气弥漫,散着丰收的希望。
河玉围水稻田插上新秧苗
而去年八月前,这3000多亩水稻田还是一片芦苇荡。这里是有着“农业荒漠”之称的盐碱地,水分状况不良,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撂荒长达20年之久。为让“盐碱地”变“粮田”,濠江区启动河玉围整治工作,聚资金、引技术、纳人才,敲定种植海水稻的发展思路,第一季收成过后,如今已插新秧苗,进入第二轮耕种。
复耕前,芦苇荡高两米有余
我国是世界盐碱地大国,盐碱地总面积超5亿亩,其中约3.4亿亩盐碱地可以种粮。袁隆平院士也曾梦想,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
推进耐盐碱海水稻种植,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河玉围海水稻示范基地
逾3000亩20年撂荒地复耕
7800多家农户获益增收
河玉围,得名于河浦街道与玉新街道围海造田。汕头市濠江区自古便有“耕三渔七”的说法,农耕文化在这里传承悠久,素以精耕细作著称,享有“种田如绣花”之誉。据当地人介绍,数十年前,河玉围一带引榕江水灌溉,土地肥沃,粮食产量还不错。
河玉围海水稻示范基地航拍图
“城市化的进程中,高楼大厦拔起而起,水利沟渠也难以避免受影响。”濠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伟和说道,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淡水资源缺乏、海水倒灌等原因,造成土壤盐碱化,种植效益变差,良田渐渐地就成了撂荒地。“20年没人耕种,芦苇比人还高上大半截。”回忆起重新开荒时的场景,许伟和感触良多。
复耕前,挖掘机在芦苇地里开荒
曾经围海造田,如今田不能耕。“土地荒着怪可惜的。”一些农户也曾抱着这样的想法,尝试过复耕,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想要唤醒撂荒地,不只是决心,更要有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些从哪来?
河玉围片区农田共3316亩,主要涉及河浦街道河东、河南、河北社区。为让荒地变良田,去年5月,濠江区启动河玉围整治工作,邀请省农业厅专家团队到场考察,形成土壤盐碱化情况调研报告,提出整治思路并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最终,聚资金,落实区属国有企业区城建投集团作为实施主体;引技术,由中农国盛(北京)环境生态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水肥管理以改善盐碱地土壤;纳人才,由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种植工作。
河玉围海水稻示范基地规划图
“去年8月份开始开荒、试种,在年底收成,如今已插新秧苗,进入第二轮耕种。”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马学杰表示。马学杰一家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家族,这个家里的父亲马镇顺是 “全国种粮大户”,大儿子马学杰是“全国十佳农民”,二儿子和三儿子也在家帮忙种田。家族带领的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平均年收入超2500万元,总资产将近6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217万元,合作社的发展为社员和汕头潮阳、潮南等地2500多家农户带来收益和实惠。
水稻田已进入第二轮耕种
马学杰和工人在合作社烘干车间
撂荒耕地披绿装,土地“活”了,百姓的钱包也鼓起来了。河玉围项目中,实施主体单位按每年每亩地500—1000元给予当地农户土地分红,覆盖农户7800多家。“由于细碎零散,涉及农户数量众多,土地流转初期遇到了诸多难题,不过,村民有了分红收入以后,感到意外的同时,也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许伟和说道。
土地经营权分散,个体种植效益低,是濠江也是广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解决的现实困境。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指出,应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广东省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鼓励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首批海水稻试验田去年年底喜收成
盐碱地飘出稻花香
探索海水稻种植先行路
土地撂荒是农村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盐碱地的整治更是其中的难点。濠新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翔飞介绍,一般水稻耐盐度在2‰左右,但河玉围土地盐碱度甚至高达10‰。土地复耕,关键是解决土壤问题,使其达到耕作条件。
“盐碱度过高,初始试验的一批水稻很快就无法存活。”马学杰介绍,确定土壤条件以后,复耕团队集思广益,最终敲定了种植海水稻的发展思路。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普遍生长在盐碱地,具有耐盐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点。在盐碱地种海水稻,既可利用土地产粮,又可改良土壤。种植过程中,海水稻田通过渗漏水或地表水不断把盐碱洗出土体或渗入土壤底层,而使土体脱盐,尤其是土壤表层脱盐率最高,形成一个脱盐层,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脱盐层的厚度也逐渐增加。试验结果显示,种植海水稻3-5年后,可将中、重度盐碱地改良为可供一般农作物生长的良田。
河玉围海水稻示范基地航拍图
盐碱度更高、地形条件更复杂,河玉围复耕的难度也比一般盐碱地更大。根据河玉围实际情况,复耕团队优选了两种耐盐碱基因的海水稻品种,耐盐度大概在3‰,辅以科技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海水稻专用肥系列产品,用作土壤改良、土壤微环境修复以及水稻全营养供给,水稻耐盐度可到6‰。水稻栽种后,工作人员一天需要测试3次水质情况。确保水质盐度,如果超过5‰就要抽掉部分水,再灌入淡水降低盐碱度,一天都不能停。
田间劳动的农户
“我们走过青岛、武汉、南通等地,有过丰富的海水稻种植经验,但是极少遇到像河玉围这样苛刻的种植条件,试验的成功,也是一次技术的突破。”中农国盛(北京)环境生态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习锐说道。
河玉围水稻田
中国盐碱地面积世界排名前三,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占中国耕地总面积10%以上。2月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在盐碱地上种水稻,既可改良盐碱地和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又可为荒漠地区的贫困人口解决口粮问题,并实现种植户增收致富。
复耕团队也有同样的期待,郑翔飞表示,河玉围是广东省最大的海水稻试验种植基地之一。复耕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希望和其他盐碱地区的复耕工作团队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盐碱地复耕的进展。
首季河玉围海水稻稻穗
“米香足、嚼劲好,家里都爱吃河玉围海水稻。”郑翔飞开心地说。
淡水资源再生利用
优化农业用水安全保障
河玉围荒地复耕,难点其一是盐碱度高,其二则是淡水资源缺乏。
不仅水利沟渠受损,近年来,潮汕地区降雨较少,农业用水安全面临挑战。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邱静曾表示,汕头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河玉围复耕前面临土地干旱难题
为此,复耕团队在濠江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开启周边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从引淡水和防止海水倒灌两方面着手,整修水库河道、田间灌排渠道,并计划先行实施水流娘电排站工程、玉石关闸泵工程、凤尾沟电排站工程、中港河整治等。其中,项目引进的“淡水资源再生系统”,可实现雨水和农耕废水重收集,最大化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原有3个水库供水量不足,土地长期干旱的难题,减少农业对“天时”的依赖。
据悉,濠江区财政局拓宽资金来源,筹集资金支持该项目建设。目前已成功争取到5000万元专项债券,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项目的资金需求。
河玉围海水稻示范基地
习锐(左二)、马家小儿子马学丰(右三)、许伟和(右二)、郑翔飞(右一)
马学杰认为,河玉围复耕的经验证明,盐碱地种粮食的路子是行得通的,第一季海水稻,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如今,随之水利设施等配套的不断完善,下一阶段的目标,是继续提高产量,实现丰产,期待昔日盐碱地变新粮仓。
【统筹】黄帼蓉
【作者】陈思蓝
【摄影】谢伙荣
【来源】南方农村报
关键词:盐碱地 盐碱地改良 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种植 盐碱地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