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托起“金色希望” 金融支持旱碱麦种植推广的沧州实践

渤海之滨,烟波浩渺。仲夏的黄骅,朝晖夕阴奔涌着万千气象。当游人们拂海风、破海浪、食海味时,位于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村民们却无暇顾及。作为沧州旱碱麦主产区之一,黄骅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夏收。

  6月的一天,一大早,仙庄片区旱碱麦正式“开镰”,多台“东方红”大型收割机在金色的麦田里隆隆作响,农用车来来往往穿梭其间。

  与此同时,在中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二楼的会议室里,一场座谈会正在召开。参加座谈的有当地金融系统、农业企业负责人以及种植户代表。大家围坐在一起,探讨着一个重要话题:如何加大对盐碱地综合利用与旱碱麦种植推广的金融支持。

  盐碱地变身“生态粮仓”

  耕地、粮食,国之大者。

  河北省沧州市东部的黄骅、海兴、盐山等县市有534万亩盐碱地。“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听耧铃响,不见粮归仓”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因为土壤中含有高盐分和碱性物质,加上沿海地区常有大风来袭,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打好农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5亿亩可开发利用,1.85亿亩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端稳“中国饭碗”,综合利用盐碱地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培育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环。

  “经过40多年努力,我们的中捷渤捷种业公司先后研发成功适宜旱薄盐碱地种植的旱碱麦品种‘捷麦19’‘捷麦20’‘冀麦32’等。”中捷农发公司财务总监马瑞安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成功,为旱碱麦种植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仙庄片区麦田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在现场,总书记亲自察看了“捷麦19”这一品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瑞安依然很激动:“总书记来这里了解了种子研发情况,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据记者了解,中捷渤捷种业有限公司与中捷农发公司均是国有独资企业,两家公司为上下游关系,前者主要负责育种研发,后者主要负责规模化种植。这些年,盐碱地上的“中捷人”靠着“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坚持与韧劲,把培育优质旱碱麦种子的“接力棒”代代相传。2015年,河北省正式审定“捷麦19”;2021年,正式审定“捷麦20”。

  可以说,无论是盐碱地的综合利用还是旱碱麦的丰产增收,背后是“中捷系”长达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图为仙庄片区的农户们正在为收割旱碱麦做准备。 记者 谢利 摄   

  旱碱麦的金融成色

  盐碱地的改造、种业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拿盐碱地改造来说,整个农场有24万亩盐碱地,一亩地就需要1万多元,这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入。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扩大种植规模,这方面的资金需求是长期的。”马瑞安说。

  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对于“靠天吃饭”的涉农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压力。企业急于寻找资金,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寻求盘活盐碱地资源的有效路径。农发行沧州分行通过与地方政府建立磋商机制,开拓业务合作领域,积极拓展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加大对盐碱地土地改良、旱碱麦育种研发、良种繁育、规模化种植等各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价值链。

  “为减轻企业还款压力,我们的贷款期限视企业还款能力设定为15年到20年,并且贷款利率执行不高于5%。”农发行沧州分行客户部负责人刘忠文说。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支持黄骅市旱碱麦种植项目4个,其中,向中捷农发公司的两个项目共计审批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7.75亿元,共计发放7.28亿元,贷款用于土地连片平整、提升。对此,马瑞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中捷产业园区4万亩规模化种植项目为例,项目建成后,旱碱麦产量预计亩产可达600斤,每年产量2400万斤,将为企业带来2880万元的收入。”

  企业在粮食生产领域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如何才能做到充分了解、及时跟进、最大限度满足?对于这一问题,人民银行沧州市中支行长李博表示:“我们前期组织了2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座谈,专门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与旱碱麦推广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工具作用,创新‘再贷款+旱碱麦’模式,带动地方法人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马瑞安告诉记者,公司代种繁育了6万亩“捷麦19”旱碱麦,眼看麦收时节临近,但用于采收工作的资金出现了缺口。在人民银行石家庄中支指导下,人民银行沧州市中支采用“再贷款+旱碱麦”模式支持沧州农商银行向企业发放了3500万元优惠利率贷款,满足了公司资金需求,同时为公司节约融资成本52.5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人民银行沧州市中支通过再贷款带动金融机构为旱碱麦育种、种植推广累计发放低成本贷款9928万元;沧州市金融机构发放盐碱地综合利用与旱碱麦种植推广相关贷款余额达12.47亿元。

  一粒麦,一朵“花”

  有了良种、良技的加持,黄骅市旱碱麦产量、品质节节高。目前,沧州旱碱麦种植面积约100.2万亩,2022年总产量22.73万吨,平均亩产223公斤。

  由于生长周期长、盐碱地富含矿物质,旱碱麦品质较常规小麦更优良。不仅外观籽粒饱满、光泽透明,内部还富含钙、钾、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国标;出粉率约76%,湿面筋含量超35%,旱碱麦做成的面粉不粘手、韧性强,面食麦香浓郁、软绵筋道、口感舒适。

  旱碱麦的种与用,都是大文章。近年来,旱碱麦深加工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一点,作为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军感受最深。

  “现在不止京津冀这些北方地区,厦门、杭州等南方地区也挺认可的。”面花制作在当地有着几百年历史,但孙建军并未循规蹈矩,而是通过不断创新,把黄骅面花的品牌做大做强。

  “现在的销量较往年增加20%,面花每天产量能达3万个。”谈话间,孙建军颇感自豪。这份自豪来自他所说的“变与不变”——变是指自己的认知之变、观念之变、发展之变;不变的是银行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

  2019年,帝鉴食品有限公司需要更新改造设备、优化生产技术,但遇到资金难题。建行黄骅支行聚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积极为旱碱麦加工企业扩大经营提供融资服务,于当年向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发放了240万元的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帮助其发展。今年,建行黄骅支行主动调研了该公司生产情况及融资需求,在得知公司有扩大厂房规模的需求后,及时向上级行申报“旱碱麦客群贷”,为公司提高授信额度至500万元,并申请最优惠利率价格,助力公司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打响“帝鉴”面花品牌。这两年,建行黄骅支行还将“帝鉴”面花上线“建行生活”APP,帮助其扩大销量。

  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孙建军用“三个到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速度到位、力度到位、服务到位!我们今年产量能翻一番。”

  面花仅是旱碱麦深加工的一个缩影。通过近几年产业化发展,黄骅市现在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全市已经形成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于一体的“小麦全产业链”。截至5月末,沧州市金融机构在旱碱麦收储加工方面共计投放贷款1.54亿元。

  夕阳西下,旱碱麦田收割已进入尾声。望着满载而归的农用车和田间大片的麦茬,包了200亩地的种植户赵红军告诉记者:“连着好几年都是丰收年,我琢磨着也去银行贷款买个收割机。” 夕阳余晖中,他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希望。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05086114号-2